雖然價位接近,但品牌定位不同、車廠歷史差異極大,這都讓 Nissan Leaf 與 Tesla Model 3 在車內操控介面有著極大的差距。一款仍然是為駕駛設計的電動車、而另外一款則是不得不給人開的自動駕駛車。本篇我們從使用介面,來看看 Leaf 與 Model 3 的差異性。

從車外到車內,除了都有方向盤椅子踏板,沒有地方是一樣的

兩款車的使用差異,從進門前解鎖就已經開始。

Nissan Leaf 的解鎖功能仍然與品牌其它車款一樣採用遙控器的方式來解鎖,其遙控器造型甚至完全一樣,僅有其上功能多了解鎖充電開關而已。同樣的,駕駛也可以利用感應式鑰匙直接手摸門把開關解鎖。

Nissan Leaf 的解鎖功能仍然與品牌其它車款一樣採用遙控器的方式來解鎖,其遙控器造型甚至完全一樣。

而 Tesla 的解鎖方式就完全不同了。原廠附的是感應式磁卡,解鎖方式是將磁卡貼附在 B 柱攝影機下方的位置附近,解鎖成功之後車輛所有電系即會啟用,僅有車輛移動前還需額外解鎖。不過,Tesla 還提供手機藍牙鑰匙功能、也可額外購買遙控鑰匙,另外還可以使用行動應用程式透過網路遠端解鎖車輛。

Tesla 的解鎖是感應式磁卡,解鎖方式是將磁卡貼附在 B 柱攝影機下方的位置附近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兩家車廠就連門把設計都完全不同,Leaf 仍然有傳統把手的造型與凹槽,但 Tesla 由於要降低風阻,因此設計為隱藏式構造,開門需要先用大拇指按下把手一端將把手翹起,然後另外四指再去拉門把開啟。雖然風阻確實有效降低,但開門站的位置就得要有所講究,僅有在門的側後方、限定左手來開門(右側門則是限定使用右手)。

Tesla 門把設計為隱藏式構造,開門需要先用大拇指按下把手一端將把手翹起,然後另外四指再去拉門把開啟。

進到車內後,兩者之間更是差距明顯。

廣  告

Leaf 傳統的操作介面

先來看 Leaf,走入車內依然是完全熟悉的介面,儀表板右側仍是傳統的指針式時速表,左側的 7 吋多功能行車電腦可依需求顯示包括馬達輸出、里程、能耗、駕駛輔助功能,甚至能監控電池溫度等資訊。

Leaf 走入車內依然是完全熟悉的介面。

方向盤也與 Nissan 新世代車款相同,右側按鍵控制 ICC 智慧型定速控制系統的功能,包括調整速度、跟車距離等,另外還有掛電話與聲控按鍵;左側則主要是控制切換行車電腦顯示功能與調整音響音量、切換音樂等。

方向盤也與 Nissan 新世代車款相同,右側按鍵控制 ICC 智慧型定速控制系統的功能。

往右看到中央娛樂系統,8 吋智慧影音多媒體系統的觸控螢幕功能相當清楚,內建包括行車資訊、影音娛樂、安全駕駛等顯示。兩旁另外設置傳統按鈕提供快速切換的功能,並且仍保留旋鈕調整音量與收音機頻道,另外主機也支援 Apple CarPlay 手機連結,並可透過方向盤上的聲控鈕呼喚 Siri。下方的單區恆溫空調系統操作介面也是相當傳統且一目了然,再往下看則是設置了傳統的啟動按鈕、USB 與 12V 車用充電插座,以及小型置物空間。

8 吋智慧影音多媒體系統的觸控螢幕功能相當清楚,下方的單區恆溫空調系統操作介面也是相當傳統且一目了然,再往下看則是設置了傳統的啟動按鈕、USB 與 12V 車用充電插座,以及小型置物空間。

Leaf 相較於品牌其它傳統燃油車款不同的地方,是排檔改為專屬的排檔旋鈕設置,前方則還有 Eco 模式切換鍵與 e-Pedal 開啟鍵,再加上傳統手煞車採用與 X-Trail 相同的左腳煞車位置,讓整個中控看起來較為簡潔。其它包括充電口開關、駕駛輔助系統開關則是位於方向盤左前方,這些獨立按鍵雖然多,但也是一般用車多數所需的快捷按鈕配置。

Leaf 相較於品牌其它傳統燃油車款不同的地方,是排檔改為專屬的排檔旋鈕設置,前方則還有 Eco 模式切換鍵與 e-Pedal 開啟鍵。

Model 3 極簡風

相較於 Leaf,Model 3 可說是超級乾淨,沒有傳統的儀表板設計,所有資訊全部整合於中央的 15 吋觸控平板之中。平板靠近駕駛的螢幕左側顯示包括檔位、時速、車輛周邊資訊等必須訊息,以及開啟車輛前後行李廂的虛擬按鍵、充電孔開關。其它佔據螢幕 2/3 空間的背景則是導航系統,下方則設置一排快捷鍵開啟各自選單,從左到右包括車輛控制選單、音樂、其它快捷鍵選單、左右座椅加熱功能、冷氣調整、檔風玻璃除霧與最右側的音量控制。

相較於 Leaf,Model 3 可說是超級乾淨,沒有傳統的儀表板設計,所有資訊全部整合於中央的 15 吋觸控平板之中。

繼續深入研究這些功能,在車輛控制選單當中,包含了快速控制、車燈、車鎖、顯示、駕駛、自動輔助駕駛、導航、安全與保全、維修及車輛軟體更新等主要選項,進入後則會顯示各個細項的設定,虛擬按鍵的圖形化設計,雖然圖像化不算難控制,但仍需駕駛轉移視線來操作,因此幾乎不可能在車輛移動時使用。

在車輛控制選單當中,包含了快速控制、車燈、車鎖、顯示、駕駛、自動輔助駕駛、導航、安全與保全、維修及車輛軟體更新等主要選項。

至於方向盤配置同樣也非常簡單,上面的多功能滑輪左側上下滑控制音量、左右壓則是切換音樂;右側則是 ACC/AP 的控制鈕,上下滑控制速度、左右壓控制車距,但由於不單純是上述所說之功能,因此滾輪旁沒有任何功能提示符號,譬如說調整方向盤時,在平板上進入快速控制後點選方向盤調整,然後用左側的滾輪來進行前後上下調整,照後鏡調整亦然,雖然視覺上非常簡單,但重複功能多,因此使用上仍然較為複雜。

至於方向盤配置同樣也非常簡單,但由於功能整合,因此上方完全沒有任何提示。

而方向盤後方的右側撥桿也不是傳統的雨刷功能,而是與 Mercedes-Benz 相同概念的檔位選擇開關,往上撥倒檔、往下撥前進檔,而 ACC 開啟則是在前進檔有速度時再往下撥一次、AP 往下撥兩次,這些功能包括方向盤調整,最快的學會使用方式還是查看說明書...或是在平板中開啟每個頁面來尋找。

方向盤後方的右側撥桿也不是傳統的雨刷功能,而是與 Mercedes-Benz 相同概念的檔位選擇開關。

其它操作開關的部分也幾乎都是在平板上完成,包括手套箱開關要在車輛控制選單當中點選、車內燈開關在平板車燈選單內,不過警示雙黃燈開關還是有獨立出來,但並不是在中控臺上,而是位於車頂的前閱讀燈中間。

而整個極簡風格同樣延伸在車門開關上,Model 3 僅有在車門把手上做一個小按鈕來開啟車門。不過前座座椅調整仍然是獨立設置於座椅旁,這也是 Model 3 少數與它廠汽車相同之處。

整個極簡風格同樣延伸在車門開關上,Model 3 僅有在車門把手上做一個小按鈕來開啟車門。

充電插座的部分,中控臺前方的置物盒蓋下方有兩個 USB 插座,並且可以將線埋在蓋子上,讓手機能邊充電同時還可固定;12V 插座則是位於中央扶手內的置物箱,兩個置物箱都相當大且深。

充電插座的部分,中控臺前方的置物盒蓋下方有兩個 USB 插座,並且可以將線埋在蓋子上,讓手機能邊充電同時還可固定。

一目了然的使用介面 V.S 需要看說明書來熟悉的操作介面

兩者比較起來,雖然 Leaf 的介面看起來比較傳統,但對於已經開車多年的筆者來說,其使用上完全沒有切換的問題。對於新手駕駛來說這些獨立開關或許需要花點時間,但很快地就能上手,同時各項功能切換與使用都可以非常快速的一鍵搞定。

Leaf 的介面看起來比較傳統,但對於已經開車多年的筆者來說,其使用上完全沒有切換的問題。

然而就 Model 3 來說,雖然極簡風格帶來乾淨的視覺感,但將如此多的功能全數整合至平板後,操作複雜度比起 Leaf 還要高上不少,甚至有些功能還要透過查看使用手冊來找尋,整體的使用者體驗的親和力並不高。

雖然極簡風格帶來乾淨的視覺感,但將如此多的功能全數整合至平板後,操作複雜度比起 Leaf 還要高上不少。

當然,這樣的介面差異是兩款車的背景完全不同的因素,Nissan 自 1933 年成立以來,其造車歷史至 2020 年已長達 87 年,而打造電動車歷史雖然相對較短,但也在 1997 年即已打造出量產電動車,Leaf 則是自 2010 年推出以來,已進入第 2 代的成熟產品。其設計的使用核心,依然還是以駕駛為主的介面設計,多年的經驗所打造出來的,自然是相當成熟的產品。

Leaf 設計的使用核心,依然還是以駕駛為主的介面設計,多年的經驗所打造出來的,自然是相當成熟的產品。

而 Tesla 雖然是在 2003 年成立,但直到 2008 年才推出了其首款作品 Roadster,而現有的產品線 Model S 則是 2012 年才開始交車(2009 年發表),本次我們所試駕的 Model 3 則是在 2016 年發表,但到 2017 年下半年才開始交車。相較於 Nissan Leaf,Tesla Model 3 從品牌到產品的歷史都相當對短不少。

Tesla 雖然是在 2003 年成立,但直到 2008 年才推出了其首款作品 Roadster,從品牌到產品的歷史都相當對短不少。

這也讓 Model 3 有著完全不同的設計概念。Tesla 自推出量產車以來,主打的是 AP 自動駕駛(Autopilot),因此整體設計界面都是以自動駕駛為出發點,某方面來說,其功能確實相當強大(這會在我們後續的文章來介紹),但相對來說,對於使用者來說使用各項功能的操作仍然需要更多步驟,使用上確實沒有那麼便利。

當然,這並不是說 Model 3 就一無是處,對於開車經驗沒那麼多的人來說,要從傳統車廠的操作介面轉換到 Model 3 的操作方式,其習慣速度並不會那麼慢,而電動車的動力優勢更是在 Model 3 上完全呈現。但若是已開車多年、想從燃油車轉換至電動車的消費者來說,Leaf 會是個相當值得考慮的選擇。